细雨霏霏,秋的诗意更加迷人。10月11日,2017西昌邛海·“丝绸之路”国际诗歌周迎来了开幕后的第二天,中外诗人们来到西昌学院,以主题会议、发表演讲、诗歌朗诵的形式,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。“诗歌是人类梦想的精灵,她飞跃时间、空间、族群,深沉而温暖,优雅而隽永。”大学生的青春与诗意相得益彰,校园散发着浓浓的诗意。

  在座谈会上,美国诗人、著名汉学家梅丹理用他流利的汉语发表了自己的演讲。他发言的主题是诗意与哲思之间的联系,“在中国台湾地区工作两年多时间,对中国的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有深入的了解。而诗歌研讨会的举办,则让我看到诗歌交流与思想交流的共同之处,都是关于人内心深处相信对真理、对美好的信念。”

  阿根廷诗人、小说家、翻译家吉利尔莫. 布拉偌,给在座的大学生介绍了优秀的阿根廷民族文学,并分享了他近些年来在中国生活、工作的感受。“与我在其他国家的感受不同,中国的社会发展尤为稳定。而不像我看到的其他有些国家,有几年很好,但过几年就不怎么好了。而且,在中国这几年,我所感受到的变化,除了经济方面的,还有文化方面,都变得越来越好。我在中国的高校教书,从我接触的学生身上也看得出,中国的年轻人变得越来越优秀,可以清晰感受到这种文化自信的感觉 。”布拉偌还提到,他非常愿意致力于中国与南美的文学交流,比如将中国作家的文学作品,介绍给南美读者。

  人工智能小冰写诗,在诗人圈引发很大的瞩目。诗人干海兵在此次座谈会上谈到小冰写诗给他带来的启发,“有一个朋友发给我几首诗。我看了以后,首先就感到,语言风格很奇幻,甚至有点超现实主义的色彩。这位朋友让我猜是哪位诗人写的。我说了好几位国外诗人和中国诗人,都不对。最后朋友告诉我,这是人工智能,机器人小冰写的。我非常惊讶。我做多年的诗歌杂志编辑,见过很多优秀的人类诗作,机器人写的诗句,却如此震动了我。这也让我思考到,当机器可以通过编码操作完成一首诗,人类又该怎么写出好的诗歌来?该从哪些方面,去除掉程序化的写作陋习,走出小圈子化的审美倾向?”

  在谈到诗歌写作的个体化与诗歌的社会化关系时,来自西安的诗人伊沙的发言也提到了他对人工智能“小冰”诗人的深入思考,“事实上,一个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诗人,写诗却可以完全规避社会性,或者对社会的关注是难以设想的。就算他的作品中不直接表达这种社会性,他也一定会采取另外的表达方式。哪怕是被认为缺乏人的社会生活具体经验的机器人小冰,她的诗歌,也带有社会性。因为小冰的现代诗创作能力,是师承1920年以来的519位中国现代诗人的诗作。而那些诗作,都采取了不同的表达方式去表达这种社会性。”

  本届诗歌周期间,与会的诗人们除了在西昌参加主题会议,诗歌朗诵会,还将前往昭觉进行社会历史调研及田野调查活动,在“拥抱山水阳光,领略民族风情”的同时,充分感受“诗与远方”在千里凉山演绎的灵动之美。11日,诗人们除了走进西昌学院之外,还前往凉山彝族奴隶社会博物馆进行了参观。博物馆丰富的馆藏,详实的文物展示及知识介绍,让中外诗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了大凉山的历史和文化。不论是中国诗人还是外国诗人,都对博物馆赞不绝口,表示自己收获很多见识。

  身为本届国际诗歌周组委会主任的著名诗人吉狄马加,与参会的诗人们,全程参与了诗歌座谈和朗诵会。在活动间隙,吉狄马加也接受了华西都市报-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,“举办国际诗歌周,大凉山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、人文诗意的条件。作为诗人,有责任让更多的大众,有亲近诗歌、热爱诗歌的更多机会。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,诗人们也有责任,为人的全面发展,提供智慧和精神食粮。”对于西昌国际诗歌周,吉狄马加说,“希望这个诗歌周不断完善提升,办成不光是中国的诗歌周,还要办成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诗歌周。让更多的中外诗人朋友走进凉山、认识凉山,拥抱山水阳光,领略民族风情,激发诗思灵感,创作名篇精品,搭建起凉山与世界的文化之桥、友谊之桥。”